如何评价《黑镜》第四季
(长长长长长文预警)
我这人曾经有个毛病,就是不愿意在一个东西火的时候去掺一脚,更不喜欢在所有人都在讨论一件事的时候加入讨论,直到从事了新媒体的工作之后才有所转变。
出于以上原因,我觉得我是从《黑镜》第三季开播之后才变成黑镜粉的,也就是在《黑镜》被卖给Netflix之后、被老粉痛斥“变味”的那一季。
我这人还有一个毛病,就是对言之凿凿的“结论”总是报以怀疑,也可以说是“爱抬杠”,这个毛病到现在也还没能改掉。正是因为第三季被许多人冠以了“水准下降”的标签,我才决定按顺序补全黑镜系列,好得出自己真实的感受(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后台回复“42”。
豆瓣观众对这个系列的预期是建立在前两季之上的,第一季、第二季和圣诞特别篇的分数分别是9.3,9.1,9.1,而第三季只有8.8,第四季又掉到了8.2,很多评价里说的都是,“被卖给网飞之后,《黑镜》变了!”
但如果计算IMDb上的老外观众每一季的评价均分(他们对剧集是按照单集来给评分的),目前黑镜一到四季的评分分别是8.3,7.7,8.3和7.9,被观众不待见的第三季和第一季的分数持平,而备受赞誉的第二季却和第四季相差无几。
所以我觉得评价这个事儿是很难说的,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必然存在差异,而评分只不过是分化的参照物。逼逼了这么多,其实我就是想说,在花了两天时间看完第四季之后,我觉得《黑镜》还是一如既往地。
(以下轻微剧透)
不过有一点我得承认,投奔了网飞之后的黑镜确实华(有)丽(钱)了不少,至少色调没有前两季那么暗沉了。第四季第一集里加入了星际迷航风格的视觉元素,完美呈现了一个科技宅的幻想世界。
第三集前往我心心念念的冰岛取景,全玻璃住宅一眼望去是此起彼伏的冰川白雪,美得我差点泪洒屏幕。
但很明显我对这个系列的喜爱并不是基于它的颜值,而是它结合了科技与人性的内核,在看完第三季之后,我曾经写过——
“黑镜”是一面镜子,镜中体现的是科技与现实生活的黑暗,是阴谋论、怀疑论者脑海中的平行宇宙,从镜子里能看到许多事物、标准、价值观的两面性。
第四季也同样如此。
(以下大量剧透!!!)
(不接受剧透的拉到底直接拿资源!!!)
第一集
卡利斯特号
一个天才科技宅一手设计了一款风靡全球的浸入式电脑游戏,绝对可以算得上是业内大牛,在公司里却被同事当“透明人”。明明也是有头有脸的科技大佬,却天天被合伙人骂成狗。外表老实头脑活泛的他于是发明了一种“新玩法”,偷偷集齐了所有看不上他的人的DNA,在电脑里制作了每一个人的“拷贝”,并把他们通通输入了一个仅供自己玩耍的“特别版本”——
所有人都cos星际迷航,所有人都没有小丁丁。
在这个世界里,科技宅成了高高在上的舰长,无所不能的神,所有人都要给他,不然就要吃大苦头。
在这之后,故事的走向就开始变得“老套”,最不服管的一个“拷贝”开始鼓动船员“叛变”,想方设法逃离游戏。在真实世界里不可一世的合伙人之所以在游戏里对舰长言听计从,软肋绝壁是孩子。
最后船员们成功“”,结束了非人的奴隶生涯,也切断了科技宅舰长与外界的唯一联系,被困在了游戏中,独居的他无法自行退出游戏,也许在真实世界中也同样面临死亡。
这样的剧情其实并不少见,但《黑镜》偏偏就有这样的能力,在完美的正义伸张里留了一丢丢“空隙”,让人忍不住去想,科技宅这种扭曲心理的成因,究竟谁应该负责?他在游戏中蹂躏“代码”们,是否能用“人道”约束?如果要为他的行为量刑,死刑合适吗?
第二集
大天使
一个因小时候意外摔掉了手臂而对父亲颇有埋怨的单身女人,生下了自己的孩子。
在一次女儿意外走丢后,她接受了一款亲子科技产品测试项目“大天使”,在女儿的太阳穴底下植入了一枚芯片,而她自己则得到了一块平板,兼有GPS定位、头和“滤镜”功能,只要轻,她就能观测到女儿的一举一动,而且这款产品还能起到“安抚、镇定”的作用,只要是会让女儿产生“紧张”的东西,统统变成“糊一片”。
一开始她觉得这玩意太好用了,久而久之女儿却长成了一个奇怪的女孩,感觉不到他人的喜怒哀乐,也看不见任何血腥场面,为此她甚至开始自残,让母亲大惊失色,自责的她关闭了大天使的自带滤镜,并把平板扔到了阁楼里,但女儿的成长却并没有像她希望的那样回到正轨。
女儿上高中之后交了男朋友,一次夜不归宿之后,母亲忍不住重新打开了大天使,却惊恐地以POV视角目睹了女儿的“第一次”,而且还发现她和男友一起……
母亲开始以自己的母性本能保护女儿,表面上波澜不惊,但赶走了女儿的男友,还悄悄在她的饮料里下避孕药。女儿发现后气急败坏,用平板砸破了母亲的脑袋,愤然离去。
这款产品在科幻作品里实在是“老生常谈”了,让人同时想起了《黑镜》第一季里打翻了醋坛的回忆内存条和第三季里把敌人变成外星妖怪的“战争滤镜”;而探讨亲子关系的故事也并不新鲜,但要说这一集浅薄、毫无新意,我是不同意的。
子女和父母的疏离、独立性的养成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阶段,也是亲子关系的永恒命题,但在科技光环的加持之下,这种边界似乎更加难以界定,正如封面海报上的文字,“妈妈会保护你”,这种保护又应该到到哪里而止?
虽然孩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必须依赖父母的保护与指引,但二者之间,究竟需要多少刻意保持的距离?其实这一集也表达得特别暧昧,和女儿一样,母亲自己也会和男人发生性关系,但她却能够保有自己的这种隐私,而只要芯片存在,女儿就永远有暴露隐私的危险。母亲对女儿的“监视”完全出于保护心理,担心她走丢、担心她出事,阻止她、怀孕也都无可厚非,但走到哪一步才算是“越界”呢?
豆瓣讨论区里关于这一集有个问题,是“母亲为什么要给女儿下避孕药“,那是因为大天使还有一个特别的功能——显示“生命体征”。(这玩意我觉得太好了,我自己特别想要一个,这样我就能随时知道我应该补点什么了,然而试想我妈拥有一个随时告诉她我身体怎么样的东西,那就简直是太可怕了,想想那些充满忧虑的、仿佛你随时就要不久于人世的夺命连环call吧……
老实说,大部分人总有一刻会开始向父母说谎,很多时候这种谎言得以成立是因为技术的限制——父母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待在你身边。但科技的发展很有可能从一开始就帮助护子心切的父母剥夺了孩子的这种权利,而保护和侵犯隐私的边界又是模糊的。
至少在我的印象里,探究科技和亲子关系的这种可能性的作品,我还没有见过。
第三集
鳄鱼
“又是一个讲述一旦开始犯罪就无法停止的老套故事”。
没错,故事的主线确实是这样。为了掩盖一个年少轻狂时犯下的错误,保护自己现有的生活,让一位母亲铤而走险,甚至不惜杀死别人的孩子。
使她违背自己的母性本能犯下如此罪行的玩意,我们也见过——依靠催眠得到的保真记忆,其实也和第一季中的回忆内存条差不多,可能没那么高档。
虽然框架和科技都不新鲜,但这一集也挑选了一些很值得玩味的素材,在不同的境遇之下,女主的态度变化是非常直观的,在那起酒驾撞人毁尸灭迹的罪行中,昔日男友为了逃脱牢狱之灾主张逃逸,坐在副驾上的她当时并不情愿,因为“认罪”这一行为并不会对她自己的生活造成太大影响。然而在多年之后,她成了成功人士,有了自己深爱的丈夫和孩子,她的价值观就发生了偏移,也暗合了海报上的“一刀切”。
在这里面,科技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引线——既然“保真记忆”中的罪行无法抹去,那么她就不能冒风险留下目击证人,哪怕只是一个婴儿。也就是说,科技的发展有可能使隐藏犯罪的“成本”更高,罪恶也会加倍。
第四集
吊死DJ
在一个效率至上的“约会世界”里,所有婚龄男女都在为找到适合自己的另一半而努力,“系统”会分配给他们无尽的约会对象,约会对象的吃住全由系统决定,连交往的时间都是由系统规定的。
一对年轻男女在与对方的短暂“初恋”之后,各自又经历了许多系统指定的交往对象,重遇时决定无论系统的结论为何,对方就是自己要找的“命中注定”,开始反抗系统的安排,直至逃出这个就是为了拆散他俩而设计的约会世界。
影片最后才揭晓,他俩就是系统根据真实世界中的彼此模拟出的其中一种“相恋可能”,如果两人最后决定反抗系统,则被判定为恋爱“成功”,在1000次假设恋爱中,有998次成功,那么这两个人的恋爱成功率则为99.8%。凭借着这样一款“预设恋爱”系统,即便两个人在真实世界里素昧平生,也能在第一时间获知和对方恋爱的成功率。
浪漫元素和圆满结局在黑镜系列中非常罕见,向来很受欢迎,第三季中的云端“往生世界”爱情故事《圣朱尼佩洛》就是如此,《吊死DJ》也因而获得了不错的评价,但在我看来整个故事也只是一个基于约会软件的升级版科技模型而已,真正吸引我的是这一集关于恋爱关系呈现出的观点,判断一段关系是否能“终成眷属”的依据,并不是人们所谓的平淡自然、细水长流,而是两个人愿不愿意在面临任何有可能的困难时,做出迎难而上的决定。
不过对于这款系统的可行性我仍然保持怀疑态度。我有一个朋友,常常爱上渣男,而且只受渣男吸引,经历了不少创伤,她很欣赏这样一款系统,认为这样能提高她恋爱的成功率。但假设她有了这款系统,并用她心仪的对象进行测试,系统会告诉她这段关系的成功率为0,但她仍会被对方吸引,所以归根结底选择还是落在她自己头上,系统再,也并不能决定她受谁吸引,让她免受伤害。
这也是我认为这一集所想要真正强调或是颂扬的自我决断力吧,《吊死DJ》的标题来自The Smith乐队的一首歌《Panic》,副歌的歌词是这样的——
Burn down the disco
Hang the blessed DJ
Because the music that they constantly play
It says nothing to me about my life
吊死DJ,关闭他人为你播放的无关音乐,自主选择你的爱情和生活(和观点。
第五集
铁头
这一集可能是中外观众普遍公认的本季“最差一集”,黑白配色的画风没能补足情节的寡淡——未来世界,人类和电子产物已经成为了势不两立的敌对阵营,为补充物资,几人小分队闯入由致命机器狗占领的仓库,伤亡惨重,仅有女主侥幸逃脱,在与科技狗在几个回合的较量之后落败。
因为缺失了对于背景的描绘和更多戏剧,这一集的故事线显得非常单调,但从中却能看出人和机器的本质区别,整个故事的起承转合全在几个回合的较量中。
相比钢铁铸就的电子狗,人的太容易受伤也太容易疲惫了,没了腿,人不太可能再长出一条,但电子狗却能随便拿把菜刀代替。即使电量耗尽,机器狗也可以通过内置装置,在休眠时自动充电——以现有的科技水平,这也完全不难想象。
但人也有优势——因地制宜的机灵劲儿。女主之所以能活命,这一点功不可没。把跟踪装置装进矿泉水瓶顺流而下、靠扔糖豆耗光了机器狗的电量,为自己争取了逃跑的时间。
然而相比机器,人在战斗中还有一个最致命的弱点——感情用事。开篇暗示了女主一行人要冒死抢的“物资”,是为了一个命不久矣的人,这件东西对于他的活命并没有什么关键作用,只是能让他最后的日子好过些。从最后女主位置暴露前的留言中,我们猜出了全貌,这一切都是为了给一个快要死去的孩子抢一个毛绒玩具。
可笑吗?讽刺吗?人活在世上机关算尽,很多时候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我们要爱,要关怀,要问心无愧,为了达到这些,我们有道德,有原则,有不得已而为之的荒唐事,这是人与机器之间的本质区别,也是人在与机器的斗争中有可能失利的原因。
第六集
黑色博物馆
这一集可说是这一季里最“丰富”的一集了,也是本季评价还不错的一集,环环相扣的精巧结构直逼圣诞特别篇,还有不少“彩蛋”。
一位黑人少女来到一家位于沙漠中央的“黑色博物馆”,馆长曾是一位医药实验项目的“招募经理”,热情地向唯一的参观者解说了自己的三件藏品——一个黑科技头套,一只玩具猴,一个全息投影的“活人”,也分别带出了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里介绍了一种能与他人共享生理感受的装置,一位濒临失业的庸医依靠这款装置成功地治愈了许多病人,也享受了无人能及的男女“双重”,但却渐渐对日常体感无法满足,独独迷恋疼痛带来的欢愉,这种变态的需求使他延误了抢救病人的时机,也让他自己千疮百孔,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第二个故事里则介绍了往生记忆储存装置,是第三季中云端永生世界的前身。通过这种装置,一位新近丧偶的男人得以让亡妻的“灵魂”——一些代码——“寄居”在他自己的大脑中,共同疼爱他们的孩子。但久而久之男人开始了新的生活,和脑中的无时不刻监视自己的亡妻闹起了不合,选择了“屏蔽”亡妻的灵魂,只会时不时让亡妻与孩子相见,男人的新任妻子却非常不满这个“电灯泡”,鼓动男人将亡妻的“灵魂”转移到了另一个载体——一个玩具猴中。但当时这种技术尚未成熟,玩具猴中的妻子只能通过简单的两种“适合儿童”的录音,“猴子爱你”和“猴子要抱抱”,来表达自己的全部感受。
第三个故事则结合了以上两种装置,也延续了前两个故事的时间线。第一个故事中,新闻里播出了女气象播报员失踪的消息,第二个故事中新闻又播出了警方已找到谋杀女气象播报员的凶手的消息。在第三个故事里,凶手被执行电刑后,为了供养妻女,他把自己的“灵魂”,也就是生前的全部记忆,卖给了因玩具猴“不人道”而失去工作的馆长,后者基于此创造了凶手的“来生”——全息投影的他本人。而馆长也凭借这件不同寻常的“展品”建立了自己的黑色博物馆,而且他还有个锏——他灵活运用了第一个故事中的“共享疼痛科技”,完美再现了电刑的痛苦,让所有参观者都能体验“执行死刑”的。
津津有味地讲完三个故事之后,馆长感到异常口渴,喝光了参观者主动递上的矿泉水,却突然变得面红耳赤最终倒地,黑人少女终于揭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她就是含冤受死的“凶手”的女儿,她结束了父亲的痛苦“来生”,也让馆长亲身体验了一把“被电刑”。
影片最后,少女放火烧掉了这座罪恶展馆,活在她脑中的母亲也终于为丈夫雪耻,开篇少女对馆长说的话此时显得意味深长,“我爸住这附近,他生日快到了,我妈想给他个惊喜”。
其实这一集在精巧的结构和少女复仇的爽快之余,更让我觉得值得深思的是关于“”与人性自私的表述,第一个故事其实就是人在面前失去了判断、彻底溃败的例子;第二个则是的转变,一开始男人想要留住亡妻,后来却变成了想要摆脱亡妻,在反复、摇摆不定之后,即使良心不安,也选择了满足自己——因为他可以;而第三个故事,同时也是整一集的主线故事,是一个人为了满足自己对于名利的,清醒地蓄谋残害另一些人(或者这些人的拷贝)。
除了“致敬”第三季中的圣朱尼佩洛,这一集里还埋了很多黑镜系列的“彩蛋“,如本季第一集《卡利斯特号》中,舰长用以要挟合伙人的“筹码”——带有合伙人儿子DNA的棒棒糖,还有卡利斯特号飞船的模型、DNA扫描仪,第三季中的蜂,等等。
回过头来,其实这一整季里都有不少彩蛋,比如在《鳄鱼》里,那首贯穿了整个黑镜系列的“主题曲”《Anyone Who Knows What Love Is》,还有报纸上关于那起女主和前男友试图掩盖的凶杀案报道的灵光一瞥——
'Of course the real question is why anyonewould pause what they're watching just to read a sentence in a printed outnewspaper article', says a voice in your head - before advising you to go andshare this finding on Reddit.
“当然了,真正的问题是,有谁会为了看清报纸上的几行字而按暂停呢?”你脑中有个声音这样说着,接下来这声音就会建议你把你发现的这几行字发微博。
而事实上就是这样的,国外网友果然在按了暂停之后截图发到了Reddit上。
言归正传,很多人认为黑镜这一季整季都在玩老梗、炒冷饭,也没什么特别让人印象深刻的记忆点,但我对此很难表示赞同。老实说,我觉得黑镜第一二季中的科技也没多“超前”,讽刺现实也算不上“独创”,而且我从不认为黑镜系列的首要目的是展示脑洞,而是讨论当科技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人性的进步时,有可能发生的事。
当人们诟病黑镜吃老本、固步自封时,我却越来越觉得,其实整个系列想要探讨的,从来都只有那么几件事,何为人?何为人性?人和科技之间有哪些可能?
“记忆拷贝”算不算人?你和你的拷贝之间是什么关系?你能不能奴役你的拷贝?你能不能侵害他人的拷贝?当“群众意志”得以通过科技手段凌驾于个体甚至国家之上时,谁来约束“群众意志”?是你驾驭科技,还是科技驾驭你?
而对于以上问题,整个系列都有个悲伤的基调。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有人性”,那“人性”是什么呢?百度上是这样说的——
狭义上是指人的本质心理属性,也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一部分属性,是人与其它动物相区别的属性;广义上是指人普遍所具有的心理属性,其中包括人与其它动物所共有的那部分心理属性。
在黑镜的世界中我更倾向于人性的广义定义,有别于其他物种的部分和与其他物种相通的部分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人性。
人性定义了人类,也是人类的固有弱点,人并不完美,也不见得高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无法逾越本性中根植的自私、软弱、武断等等一切缺点,但这些缺点也定义了我们,即便科技再发达,也没有办法把这些特质“手动”消除,因为那样“不人道”。
但我也会认为,悲伤和喜悦总是相伴而生,即便存在着种种弱点,人类也许是唯一一种懂得欣赏自身“缺陷”的物种,我们会欣赏悲剧,欣赏恐惧,欣赏自我剖析后的羞愧和反思,欣赏一场精心谋划的谋杀案中所体现出的“智商”,欣赏灾难面前为保护他人而选择的“自取灭亡”……
所以我还是特别喜欢黑镜,我不知道这些啰里八嗦的感想能产生多少“共鸣”,但这就是我的真实想法,也是我竭尽全力做出的最接近真实的表达,谢谢你们看到这里,也希望你们能永远尊重自己的真实想法,也尊重他人表达的权利。
(写这篇东西消耗了我很多精力,眼睛都睁不开了,希望未来有一种技术能让我在闭目养神时工作,让我脑子里也能有个word操作界面,编辑完之后“自动导出”,不费眼睛也能看书看剧看电影,眼睛只用来看风景,哈哈!)
伸手党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电影渣,回复“黑镜”,全系列送上。
航母在大海里遇到大风大浪时会不会沉下去
我是一名远洋船员,我们货船比航母还要大,我们的工作性质就是驾驶者船舶全球航行,很显然也会经常遇到大风浪天气,一望无际的大海,幽深的海面,呼啸的海风,船舶在大风浪天气下随风漂泊,那种无助的感觉,真的令人特别的恐怖。
也许很多人对大海不太了解,大风浪天气下航母到底是什么样的状态更是没有人知道,下面我就给大家科普一下我第一次上船遇到大风浪天气的真实感受。
首先:2018年我第一次上船,上船后的第一个航次就是去澳大利亚,在途径菲律宾海域的时候船舶开始摇晃,其实在之前我们船上的气象传真机已经接收到这个海域有大风浪天气了,最大风力可以达到十二级,但是为了赶货期,并且由于我们船舶比较大,之前也在十二级大风里面航行过,船长还是决定顶风航行。当时我还是一名实习生,晚上并不需要值班,当船舶摇晃剧烈的时候,我们全船响起了广播,船长让我们关好水密门,关好自己房间里面的门窗,不要去甲板上溜达。人生中第一次遇见这种大风,说实话心里面特别害怕,因为我知道自己在浩瀚的大海深处,远离外界的文明社会,一旦出事,基本上是没有生还的可能。船长特意在广播里强调不要锁自己房间的门,就是怕紧急情况下打不开,当时的心情真的特别复杂,虽然是第一次上船,也让我产生了转行的想法。
其次:大概到了深夜,外边的海啸声越来越大,我们三百米长的商船开始左右剧烈的晃动起来,最大的晃动度数高大20度左右,我当时真的害怕万一船被晃的倒扣过来,我年轻的生命是不是彻底结束了。紧接着桌子上的水杯,电脑晃掉了以及其他的生活用品晃掉了,产生了噼里啪啦的声音,即便东西落在了地上也随着船舶的晃动来回移动。房间里面的柜子也随着晃动开开合合,发出“砰砰”的声音。衣服晃掉了,被子晃掉了,卫生间里面的扫把,垃圾桶洗手液等全部被晃的乱跑,特别的狼藉,这种感觉就类似于一直持续不断的大地震一样。在海上遇到大风浪天气并不是晃一会就停止了,这种状态要持续几天甚至更长的时间,而船员就在这种状态下生活工作。因为第一次上船,第一次经历这种情况,我的手机,电脑包括充电器全部摔坏了,在船上本来就没有信号,靠提前下载的视频度过无聊而煎熬的日子,手机电脑全坏了,接下来我还有八个月在海上,那种自闭的感觉真的是终生难忘。
最后:在这种状态下,最为船员的我们,即便是老船员也早已经被晃的倒下了,而我早已经晕的站不起来了,勉强支撑着让自己回到床上,可是商船上面床铺是没有安全带的,我由于没有经验,多次被晃掉在地上,此刻我的胃里早已经倒海,特别想吐。毫不夸张的说我当时是爬着来到了卫生间马桶旁边的,因为船舶实在是太晃了,根本没有办常直立行走。那个晚上我抱着马桶整整吐了一夜,如果不抱马桶的话,很快就被晃出卫生间了。马桶旁边洗脸池上面的洗手液被晃掉了,刚好砸在我的脸上,那种疼痛真的无法表达。我们船员房间都有一把椅子,椅子被晃倒了,把我的脚直接砸肿。大风浪天气下的船舶就是这种情况,即便如此如果轮到谁值班,也一样要坚守在岗位上,因为船舶大风浪天气下失去动力是特别危险的事情。第二天天亮后,船舶还在摇晃,只不过比晚上要晃的轻很多了,大厨告诉我,实在太难受的话,去冷库待一会,当时是夏季,我就披着大衣来到了我们平常存放食物的冷库里面待了一会,果然舒服多了,但是还是站不稳,因为船一直在晃。这就是大风浪天气下船上最真实的情况。
很多人会好奇,如果遇到大风浪天气,船舶会不会因为风浪太大而被吹翻沉入大海里面呢?
第一:虽然说大风浪天气下有可能威胁船舶的安全,但是现实的航海生涯中,很少有船舶因为风浪太大而沉掉。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船舶设计的都特别科学,稳性特别好。移动的船舶特别是航母就像一个巨大的不倒翁一样,虽然海上的风浪很大,可以把船吹得东倒西歪,但是船舶很快就能回正,有时候风浪很大的时候,船舶甲板上会涌上大量的海水,但是船上上面的舱盖是水密的,随着船舶的左右摇晃,涌上甲板的水也会第一时间再排出去,现在的船舶至少都能抵抗十二级大的风浪,为什么说至少呢?因为海面一望无际没有建筑物遮挡,真实风力很多情况下都会大于十二级。
第二:大风浪天气之下,船舶并不能直接被风浪吹沉,但是依旧需要谨慎。因为大风浪天气下船舶要顶风顶水航行,这样舵效才会更好,才会更能有效的操控船舶。如果大风浪天气下,顺风顺水航行,船舶基本上就处于失控状态了,毕竟大自然的力量是特别强大的。逆风逆流航行对于船舶主机的考验是巨大的,一旦主机长时间超负荷运转失去动力,那么船舶只能随着风浪,漫无目的的航行了,也就是所谓的失控状态。这个时候就特别危险了,很容易和别的船舶相撞,也很可能撞上小岛,暗礁之类的。进而导致船舶破损进水,导致整条船舶被沉没,所以大风浪天气下,船舶航行还是特别危险的。
第三:现在的货船设计至少要保证“两舱不沉制”,也就是两个舱进水,水密的舱盖一关,水就不能在全船流通了,船舶一样可以航行,不至于全船沉没,航母的设计规格会更高,所以单纯的风浪不至于导致船舶沉没。但是对于我们商船来说,特别是满载的时候,遇到这么大的风浪,一旦船舶失控,被风浪吹到一个特别浅的地方,船舶会搁浅起来,严重的搁浅让船舶失去了浮力作用可以瞬间倾覆,搁浅还有一种危害就是船底受力不均匀了,因为船舶是钢铁打造的,一旦船底部受力不均匀,那么重的货物很有可能把船舶压断,整条船被分解成两截,这样的话,整条船就是瞬间沉没了。所以大风浪不能直接威胁到船舶安全,但是因为大风浪天气的存在船舶受到的安全隐患还是特别大的。
在大海中航行,不管是商船还是军舰,都有可能遇到恶劣的海况天气,如果遇到大风浪天气,一般都会怎么样处理呢?其实主要的处理有以下三种。
第一:现在的天气预报还是比较准确的,我们船上的气象传真机接收的都是来自于日本的天气预报,具体为什么?我也不太清楚,好多商船都是接收来自日本的气象信息,一旦发现我们需要经过的海域有大风浪天气,一般情况下都会采取“避让”的形式。因为台风都是有一定的路径的,我们只需要绕过它就可以了。另外海员都有一定的航海知识,特别是是航海气象,我们都能通过云层判断基本的天气情况,所以完全有机会有时间去避让。
第二:如果风浪天气不是太严重,不是特别恶劣的台风天气我们还是会按照原来的计划继续航行的,不过在穿越大风浪天气之前我们要做一定的准备工作,比如甲板上的舷梯固定一下,甲板上的软梯抬进首尖舱里面,门窗检查一遍,水密门全部关牢。特别是机舱各种设备要提前检查,特别是机械设备所需要的油量,因为船舶在大风浪天气下一晃,油又具有流动性,很容易影响机械运转。做好了准备,只需要顶着风浪前行就行了,有时候船舶的速度和风浪的速度一综合,基本上船舶就是在原地踏步,但是这样也是非常安全的,风浪一过去就可以正常航行了。
第三:大风浪天气下还有一种就是就近抛锚,有心的朋友可以知道,如果遇到大风浪天气,即便是在港口里面的船舶也将被全部赶出来,因为风浪一大,船和港池会来回碰撞,两者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所以船舶要开出去抛锚,必须要尽可能长的下抛锚链,保证船舶的绝对安全,如果是航行中的船舶距离锚地比较近的话,也可以通过抛锚的躲避台风,不过驾驶台里面要时刻有人,船舶也要处于备车状态,避免大风浪天气下船舶走锚。
其实飞机和船舶是相对比较安全的交通工具了,特别是航母基本上不会受到大风浪的影响而沉没,但是像我们船员这个行业依旧特别辛苦。你们了解船员吗?你们觉得这个行业如何呢?欢迎下方留言,我们一起探讨。
电影维多利亚解析
德国影片《维多利亚》是65届柏林影展开幕两天来带给人们的最大惊喜(希望接下来还会有这样的惊喜,不过目测可能性较小)。媒体放映场结束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剧组成员收到来自记者们的狂热掌声和尽情赞美。《维多利亚》实至名归:影片对电影的表达形式做了截至目前为止一次极致的挑战,全片140分钟,一镜到底,一天完成拍摄,省掉了剪辑合成这个电影的后期制作基本工序,也创造了一个长镜头影片的长度记录。(2002年俄罗斯导演索科洛夫的“俄罗斯方舟”片长99分钟)。电影讲述刚从西班牙来到柏林的女孩维多利亚(拉雅-科斯塔饰),在昏暗嘈杂的柏林夜店门口认识了游荡的男子索纳和他的三个伙伴博克斯boxer,布林克Blinker和弗斯Fuss。身处他乡举目无亲的维多利亚和他们结伴,在后者带领下游荡感受到一个不一样的柏林。索纳为了帮助布林克实现许下的诺言,这个夜晚接受伙伴们集体抢劫银行的行动。而不会德语,仅用英语交流的维多利亚,也卷入其中,原本已经结束的夜晚之旅继续向前。她紧紧追随索纳的步伐,经历了从人间到地狱,从浪漫到悲剧的命运突转。镜头紧紧跟随女孩维多利亚和她的伙伴们,从片首的缓缓带入,到一起在城市里夜游的嬉痞,在高楼房顶畅饮的大胆,在咖啡馆演奏钢琴的情感探索,再到追随男孩子们抢劫银行,场景不断转移,故事不断发展,人物性格关系不断演进,意想不到的转折一次次爆发,直到最后无可挽回的悲剧。影片起伏不断,节奏舒缓掌控恰到好处,每一次观众提紧的心刚刚放下,即刻又被带到新的和紧张之中。奇遇,爱情,危险,恐惧,财富,生死,这些最激烈的人生情感,在短短一夜,填满了维多利亚的世界。长镜头不再是一种炫技,而是尽情的为营造真实感受服务。140分钟流畅连续的一镜到底让人们彻底忘记电影的存在,镜头仿佛和主人公们融为一体,从他们的视角审视世界,观众也仿佛身临其境,参与到这场突然降临的命运变奏曲中,共同经历了整个夜晚的惊心动魄 。抢劫做为分水岭,前后各一个小时的叙事,将情感激荡放在一个写实氛围下,“这部作品不是一个电影,不是一个有关抢劫银行的故事,而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银行抢劫”,导演如此形容影片带给观众的感同身受:“在银幕上观看一场抢劫和亲身经历一次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维多利亚》是德国导演施普尔的第四部作品,这位演而优则导的才俊的一次疯狂尝试。胶片时代技术上完全不可能的事情,在数字年代有了可能,但它依旧是一件令人难以想象的操作。场景的不断变动,人物始终处于运动中,从“维多利亚”开始,超长镜头不再仅仅和艺术闷片和固定镜头相连。导演这样介绍影片的拍摄过程:“2014年4月27日凌晨4点半,我们从专门搭建的摄影据点(以便和所有的拍摄地点保持近距离)开始拍摄,6个导演助理负责超过150位群众演员,3组音效团队连续紧跟7位演员,在22个场地间不断的奔跑,行走,漫步和攀爬,2个小时14分钟后,6点54分,我们完成了拍摄。拍摄时太阳慢慢升起,拉雅(Laiacosta ,女主角维多利亚扮演者)终于从我们的摄影师斯图拉Sturla Brandth grovlen 的镜头下走出,后者就像刚刚完成一场马拉松比赛。是的,我们实现了,共同实现了一切” 。这次成功的拍摄是精心准备,三次演练后的一次历险。故事创新,剧本和剪辑合成完全融入到拍摄本身当中,其中女主角拉雅到四位男演员的表演,个个精彩。事实上,原创剧本仅有12页,电影中的许多对白都是演员们临场发挥的杰作。他们能如此生动真实的一气呵成,得益于做过演员的导演懂得如何将信任传递给演员们。音乐使用同样独特巧妙,它摒弃了常规法则,跟随主人公的心情和节奏,夜店里伙伴们的疯狂,重金属音乐被诗意的钢琴小曲超现实的替代;惊悚悬疑的赴约没有采纳传统的对应乐曲,导演用镜头和音乐,打造了一个和人们想像悖论的世界,一个属于年轻人的情感世界:在这里,教育和社会背景不同的两个阶层的年轻人,没有隔阂,发生碰撞,彼此互助,打破规则,他们之间的情谊如此感人,难以用简单的社会法律道德标准来评判。这也是导演的电影理念,“遵守规则没有任何用处”,他放弃了电影世界中许多人选择的舒适拍摄,在一条极端的道路上,用风险和挑战,来最终实现对电影的突破,“我希望最大限度的扩展自由发挥的空间……电影不需要完美,而是张力和侵略性……”,新闻发布会上,导演解释自己选择长镜头的初衷。最后想说,这部疯狂的140分钟长镜头作品,令人震撼,但绝不简单是因为技巧本身,在令人惊叹的摄影和执导掌控下,导演讲述的是一个如此精彩,有血有肉的有关现代年轻人的故事,才是最后打动观众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