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神机营为什么挡不住满清的骑兵
有网友问,明朝的神机营那么厉害,那么先进为什么抵挡不住满清的骑兵冲击呢?神机营这个部队,作为京军到了明末,其实早已经不是在世界火器上最先进。
明军最强火器部队都在萨尔浒了,在浑河,保定总兵王宣,赵梦麟率领的火器军就有来自神机营的精锐,结果明军枪炮层层排列无隙,遇到八旗军野地,一个冲锋就被完全打垮。
随后,八旗军开始攻击马林率领的明军,更是最强火器军,拥有明军最强火器,并且立下三处军营,每座大营挖掘三道壕沟,壕沟外排列三层枪炮。结果,明军虽然密集射击,还是被八旗军冲开三座大营。
最后萨尔浒一战,明军精锐损失4.5万,被缴获火炮火铳等2万多件。而明朝接受葡萄牙训练的孔有德,耿精忠火器军则集体投降了满清。导致,满清实际上在随后的战争当中,在火器上取得了对明军任何部队的压倒性优势。
明朝略陈台铳事宜并申愚见疏记载,明军与清军步兵火器战,明军也一样是惨败,在辽阳1000明军火器手出战,清军只有700人。结果,清军就岿然不动,明军释放火器,看清军不动。
就勇猛的接近对手,到只有20步的时候,700名清军突然一起射击,1000明军只有7人生还。清军的战术是当对方接近在极近距离,全体一起射击,而不是轮流射击。明军无论野战,火器,还有火器战术全部落后,怎么可能打得过清军呢?
真正的骑兵对决是怎样的
骑兵对决,单从字面上看大有双方对阵决斗的意思。
其实这种情况在古代是不存在的,要知道打仗那是生死攸关的事情,到骑兵崛起时双方决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打仗还是要靠脑子的。
在冷兵器时代,虽说有骑兵打仗的先例,但是大概来说除了亚洲北部的蒙古草原之外,其他的那些帝国骑兵数量一般很少,主要还是以步兵为主。
主要的原因就是农耕地区没有那么辽阔的草场来为这些马匹提供保障,所以虽说有骑兵建制但还是以步兵为主要作战单位。
但是生活在亚洲北部的这些苦寒地区地广人稀、青草茂盛,而本来养马就是这些地区的人们的一种生活来源,所以他们有着充足的马匹来为士兵提供作战保障,因此大规模的骑兵对决只能发生在这些草原地区,而这些游牧民族在和农耕民族交战时,基本就是骑兵对阵一部分由少数骑兵和大部分步兵组成的交战。
就算是如此,交战双方也不像小说演义中所表现的那样,双方互派一名将官出来进行单挑。
大部分的作战都是讲究战略战策的,比如说伏击战、破袭战,巧妙的利用地形地貌的关系进行设伏等。
而且我还有一个疑问,是不是在两军交战时那些骑在马上打仗的骑兵真的就像《隋唐演义》、《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中说的那样手持一丈多长的大刀长枪、鎏金镋、三股叉进行冲锋陷阵?
时间毕竟过去了那么多年,对于过去所发生的这些战争,谁都不敢轻易下结论。
但我在此表达我的一点看法:如果真的是手持长兵器进行冲锋陷阵的话会出现两个弊端。
第一,如果手持长兵器在马上进行砍杀的话,由于马是不断快速奔跑的,这样一来就很容易失去平衡,即便是在马镫出现之后也不行。
现代骑兵的作战表明,在骑马冲锋时,必须是一手持刀,一手抓紧马的缰绳才行,这样才有利于保持平衡和稳定。
而且即便是这样,在大规模的骑兵冲锋时,也时常有会骑手从马上掉落下来,就更别说是在马上端着大刀长枪了。
第二,由于马匹是快速向前奔跑着,如果是手持长枪在刺中一名敌人后,由于对手是固定不动的,而且马匹是向前快速的奔跑,如果骑手不快速撒手的话就极有可能将他从马上顶下来。
事实上,在马镫还没有出现之前的时代,冲锋的骑手手持长枪只是做一次性使用,也就是在刺中一名敌人之后即撒手,而且还是一手抓缰绳一手持矛。
因此个人认为,在冷兵器冲锋陷阵的时代,像《三国演义》、《说唐》和《说岳》中所表现的那些手持大刀长枪进行砍杀的描述是不存在的。
虽说电视剧把这些东西用特写镜头表现了出来,但这毕竟是在拍戏而不是真正的战场,真正的战场要比这残酷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