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美国轰炸东京,有多少活着回去的飞行员
美军对东京的轰炸一共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轰炸行动是完全不同的。1942年1月,罗斯福向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下达了对日本本土进行轰炸的命令,美国海军总司令欧内斯特·约瑟夫·金 和美国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叫尼米兹 将军制定了一个详细的对日轰炸的计划,决定把轰炸地点选择在日本首都东京。之所以选择对东京进行轰炸,是为了提振当时美军的士气,同时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在此之前,还没有任何在日本本土上发动过攻击。美国的这次行动,虽然是轰炸,但本质上是一场“政治战”。1942年4月,经过一系列紧张而细致的准备,美国开始实施对东京的轰炸。执行轰炸任务的是美国飞行员杜立特中校和他的战友。4月18日,杜立特和他的战友驾驶16架B-25米切尔型轰炸机,原计划从距东京880公里的时候从航空母舰甲板上起飞,执行任务后降落在,却因为日军在太平洋扩大警戒线,临时改变计划提前300公里起飞。此举让执行任务的飞机陷入了被动,因为B25轰炸机载油量小,本来油量就非常紧张。提前起飞让 执行轰炸任务的16架飞机中一架轰炸机在半路就耗尽燃油,迫降在海参崴。而由于情报沟通失误,在美军开始轰炸后,方面还没有做好迎接的准备,当美军飞机到达后由于浓雾,飞行员根本找不到机场。剩下的15架飞机分别在江浙和安徽等地迫降,飞行员全部跳伞,一些人落在了沦陷区。75名飞行员中一人军杀害,六名飞行员军俘虏,两名飞行员降落时遇难,四名飞行员降落在新四军控制区被送到重庆,其他飞行员降落在国民党统治区被中民救助,后返回美国。这次执行轰炸任务的飞机由于航程和飞机性能的限制,对日本的轰炸更多的是象征性的。 虽然没有造成很好的打击效果,但却告诉了日本——这场由你们挑起的战争,你们不要想让自己置身事外!不久,美国的空中战神B—29轰炸机问世,并开始在部队服役。B-29轰炸机时速能达到500公里以上,飞行高度达到1万米以上,一次加油能飞行6400公里,作战半径达到2400公里,一次可以携带9吨炸弹。这种轰炸机的性能在世界上遥遥领先,德国和日本的战斗机难以望其项背。高射炮射程不足,战斗机速度不够,根本无法有效拦截。看到这种飞机,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将军们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美国终于可以对日本进行有恃无恐的轰炸,那种担心轰炸后不能安全返航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1944年6月,47架B-29从成都起飞,轰炸目标是日本九州的八幡钢铁厂。虽然这次攻击目标并没有造成太大的破坏,但这47架全部顺利完成轰炸任务,安全返航。 1944年的11月24日,急不可耐的美军飞行员终于接到对东京打击命令,他们驾驶88架轰炸机带着对日本法西斯的仇恨对东京的目标进行了打击。为了造成震慑效果,他们选择在白天进行轰炸,但同时为了躲避日军防空火力,飞机只在在1万米高空投弹,命中率只有10%,参与这次行动的飞机全部安全返航,只有一架飞机受了轻伤。 当时美军在太平洋附近还没有等军事基地,从大陆起飞的飞机又面临补给问题,起飞的B-29必须减少载弹量以保证燃油,所以B-29从发动的轰炸,对日本的打击效果有限。 直到美军攻占了接近日本的马里亚纳群岛后,美军第20航空队被编制到了到第21轰炸师,开始筹备对日本本土的大规模轰炸。美军在欧洲曾使用白天精确轰炸战术,但因日本属于岛国,高空云彩厚,投弹能见度低。准确率低,不适合精确轰炸战术,最终美军选择了在夜间使用燃烧弹进行地毯式轰炸。美军轰炸机采取了在1万米以上的高度对日本大城市的目标进行轰炸。由于日本多森林,房屋多是木质结构,美军的燃烧弹轰炸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美军的燃烧弹轰炸行动自1945年2月23日全面展开,持续两天。当天晚上174架B-29轰炸机从美国太平洋马里亚纳的军事基地起飞,不久便到达东京上空,在东京投下大量凝固汽油燃烧弹,将东京方圆2.5平方公里的一切物体化为灰烬。第二波轰炸在在3月9日至10日展开,美军派出的轰炸机数量上次多了一倍,每架飞机携带八吨左右的燃烧弹,从马里亚纳群岛出发,再次使用凝固汽油弹对东京进行长达两小时的持续轰炸。第二次轰炸焚毁的面积超过40平方公里,东京四分之一的面积变成一片废墟。超过2千吨燃烧弹产生的高温,让燃烧区域内包括建筑物在内的物体燃起了熊熊大火,近17万栋建筑物被烧毁,8万多人死于大火,10万人烧成重伤。100多万人无家可归。轰炸计划中的22个既定目标全部摧毁。此次行动三百多架轰炸机里仅有9架轰炸机敌人被击落,5架受伤后在迫降在海面。42架受伤后和其它飞机安全返回。美军大轰炸后,东京的日本当局仅仅是大火之后的清理工作就进行了将近一个月。(遭到轰炸后的东京)随后美军出动数百架轰炸机分别在3月12日、13日和16日对日本名古屋、大阪和神户几个城市分别进行了大轰炸。 5月26日470架B29轰炸机再次轰炸东京,造成7400多人死伤,20多万间房屋被烧毁。接连不断的轰炸让东京一半的地区被焚毁,市内经济陷入瘫痪。对日本全国产生了强烈的心灵震撼,彻底打击了日本法西斯的嚣张气焰。有的朋友好奇——美国人拥有后,为什么没有扔到东京,而是扔在了广岛和长崎呢?原因就在这,因为东京当时已经是一片废墟,没有轰炸的价值了。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滔天的火焰让日本人清醒了过来,日本内阁开始把投降问题摆到桌面上。关于美军飞行员的伤亡,早期的轰炸中75名飞行员有3人牺牲,还有1名被俘后不幸死亡,有71飞行员名生还。此后对东京的几次轰炸,由于是高空飞行,(后来的轰炸中,日军已经失去了防空能力。)前后有9架飞机坠毁,百名飞行员丧生,其余都安然无恙。
当时清朝也是世界主要强国,英国凭什么敢向清朝宣战
和很多人想象中不同的是,一鸦战争前,英国对清朝其实并不了解。我们知道,一鸦战争前,清朝不了解英国。道光不知道英国女王是谁,不知道英军当时已经在全世界是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存在,甚至在开战之后,他还问英国具体在哪?至于前线清军,根本不知道英军是从哪里冒来的,具体有多少兵力,装备情况怎么样。总之,清朝对英国的了解,如同一张白纸。由于清朝的无知,再加上后来英军对清军的暴打。所以我们经常会有一种误解,认为清朝不了解英国,而英国了解清朝。正是这种信息不对称,所以英国才敢发兵打清朝。所以英军才会在战场上暴打清军。然而,这其实是一种想当然的误解。一鸦战争前,英国对清朝其实也不甚了解。诚然,开战之前,在广州的英国人,在澳门的葡萄牙人,提供了很多清朝的情报。但这些的情报都太肤浅了,对战争的帮助有限。至于四十年前,马嘎尔尼带回去的情报,完全就是垃圾。有跟没有一个样。他说什么清朝,社会黑暗野蛮,农奴不如狗,饿殍遍地走。这些情况在同时期的俄国和普鲁士也有。应该说,这在当时的世界是一种常态。这些情报顶多只是让英国人知道了“清朝并不是强无敌,便不是遍地黄金,清朝也有大量穷人存在”的罢了。仅凭这些信息,并不足以让英国了解清朝的底细,下定决心打清朝。当时的实际情况是,英国不知道清朝内陆的具体情况,不知道清朝有多少兵力,不知道清军具体部署,训练水平几何,具体装备如何。不知道清朝的死穴是江南。英军是在开战一年多后,才慢慢摸索,了解到只要攻打江南,切断清朝的财赋供应,清朝就坚持不下去了。就会主动求和。英国人知道这些,已经很后来的事了。总之,英国其实也不清楚清朝的情况。如果英国真知道清朝的底线之低,知道清朝已经“水”穿了底线,颠覆了他们对一个大国的认知。它在一鸦战争后,就不会只有那么点胃口,只要求割让岛,只要求开放五个港口了,只要求赔2100万元了。它必然是像在印度那样,寻求吞并清朝。即便不能吞并,也要争取吞下一两个省!好,既然如此,那么英国人当时为什么还敢出兵呢?原因无他,这就是英国人的民族特点。英国人一贯如此——不做没把握的事。但也不是非要有必胜把握才敢冒险。只要有三成胜算,英国人就敢冒险一试。很多人常有一种误解,觉得英国人保守,贪生怕死。这也是想当然。英国是一个岛国,岛内的财富有限。英国人想要发财暴富,就必须要有走出去,敢于冒险的精神。并且由于是岛国,英国也不像大陆国家,宣战就等于堵国运,不分高下,决不罢休。它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退守岛内。反正它有制海权,它输得起。在一鸦战争前,英国在欧洲大陆与欧陆列强打了数不清的仗。工业时代之前,国力看农业。那个时候的法俄奥等国,实力比英国强多了,英国还不是照样跟它们死磕。诸如西班牙王位继承权战争、奥地利王位继承权战争、七年战争、法国大革命等。英国就没怂过。对于英国人而言。劳民伤财、债台高筑,不惜巨大牺牲也要跟欧洲顶尖大国反复打。打赢了血赚,打输了也无所谓。它赔的起。只要它有制海权,胜利的天平就在它这一方。发动一鸦战争时,英国人的心态也是如此。先派军舰二十艘,四千兵力参战,试探大清的水有多深。输了,没关系。总结经验找机会再杀回去就好了。如果赢了,那就增兵。扩大战争成果。总之,英国其实不怕失败。盎格鲁撒克逊民族似乎都有打落牙齿和血吞的特征。在欧洲,在克里米亚,英国经常是打得尸山血海,但从没见英国人会就此放弃。他们对损失的承受力,其实是很强的。相比于英国人,同时期在清朝统治下的才是极端保守,打仗输不起的国家。当然,一鸦战争时,英国人也有苦恼。那就是清朝实在太大了,皮糙肉厚的,小打小闹,清朝根本感觉不到疼。1841年,英军拿下宁波、镇海、厦门。等着清军来谈判。但不料,清军失利后,既不想立即收复失地,也不派人来谈判。英国在东南外海搞海上封锁,清在陆上搞。双方如同战般一样,对峙了起来。英军不是来占地盘的,他们是来找清签订合同的,是来要赔款的,是来要求开放通商口岸的。所以在浙江近面鼓捣一段时间后,英军就旋即北上,攻打江苏。但在攻打江苏期间,英军又碰到了在浙江遇到的情况——清朝皮糙肉厚,中小规模的败仗根本不能使清朝感到疼。无奈之下。1842年,英军只好调整思路,集中兵力攻打江苏的沿江经济城市。在攻打镇江时,英军出动陆军7000人,这可算是掏了老本。已经有点英军在北美发动邦克山战役的味道了。对于英军而言,很走运,他们这一次终于找到了清朝的软肋——清朝够大,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但清朝经济,南重北轻,北方严重依赖江南的输血。一旦京杭大运河被切断了,清朝也就失血了,坚持不下去了。攻下镇江后,英军继续攻南京。这一战,英军是冒险的。因为如果南京守军顽抗,那英军在江苏,有陷入泥潭的可能性。不过此时的清朝已经决定投降了。很“爽快”的在南京缔约,这才有了《南京条约》的签订。一鸦战争结束后,法国人来了。这一次,打都没打,清就“爽快”的与法国人签订《黄埔条约》。两年后,美国人也来了。这一次,也是打都没打,清“爽快”的与美国人签订《望厦条约》。英国人一看,清朝的底线貌似比自己想象中的还要低嘛。于是在1856年,英法拿着《望厦条约》中的第34条规定“所有贸易及海面各款恐不无稍有变通之处,应候十二年后,两国派员公平酌办”。找清,要求重新修约。清朝不同意修约,于是就有了1856年10月的亚罗号事件,就有了第二次战争。有了上一次的经验。这一次,英法联军没搞什么封锁,绕开东南沿海,直插天津。当时清与太平天国激战正酣,手上也没牌跟英法联军耗时间,搞持久战。于是当天津陷落后,清立即投降,签订了《天津条约》。在签约时,沙俄也来了。好家伙,一口气从清手上挖走了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两年后,沙俄再次狮子大开口,又挖走了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两回来下来,100万平方公里的,相当于一个东北大小的领土就被清“爽快”的割让了出去。清的底线之地,再次让英国人咂舌。自此,英国人算是彻底看穿了清朝的虚实。这个所谓的远东列强。皇帝,没有身为一国之君的使命感。文臣武将,没有保家卫国的责任感。大头兵,屁事不干,所过地方就是。老百姓,没有凝聚力,前线奸商的现象比比皆是。至于那些所谓的皇帝御谴钦差,更是龌龊到了极点。明明前线打败了,这些人却故意谎报军情,忽悠皇帝,说前线大捷。要求皇帝给有功人员降赏赐。更让人感到鄙视的是,官员们为了得到皇帝赏赐,争相钦差,希望自己的名字能出现在谎报的捷报上面。这是怎样的一个国家。这样的一个国家,三个字形容——空壳子。外表看似强大,其实骨子里已经烂透了。对付这样的国家,根本就不用打。只需要略施外交小计,几个官员,一切问题就能解决。所谓花小钱,办大事,就是如此。所以二鸦战争后,英国人对清朝的鄙视,已经到了连动手打的兴趣都没有了。在英国人看来,清不配做自己的对手。即便要动手,鼓动小弟就好了。后来的中日甲午战争,其实就是英国暗中许,鼓动日本试探清的一次摸底考试。假如清考及格了,英国会对清予以一定扶持,对抗沙俄。考砸了,那英国将会彻底放弃清,转而扶持日本对抗沙俄。清最终考砸了。而砸了的结果,就是英法俄美,德意奥日,一窝蜂的全来了。有些人总是说,太平天国祸国殃民,义和团祸国殃民。只有自己的偶像是在做人事。那您们倒是说说,您们的偶像,当年是怎么保家卫国的?要是您们的偶像真给力,真能保家卫国,至于会产生太平天国和义和团吗?老百姓放着土地不种,放着老婆孩子热炕头不要,至于要干诛九族,掉脑袋的事吗?对太平天国和义和团的批判。实际上只是一些人为了掩盖自己,推卸责任罢了。要我说,有些人应该庆幸。至少历史上还有太平天国和义和团。因为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才让您们偶像的一条底裤没被扒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