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我在哪里 作文
我是一只可爱、活泼的小鸟,我有一身洁白的羽毛,红红的小嘴,圆溜溜的眼睛,我的家在一片茂密浓郁的大森林里,那里有许多叫得上名字和叫不上名字的花草树木,有的树木甚至在这里生活了几千年,而我们这些动物们就生活在其中,快乐而幸福。我把窝安置在一棵很老的榕树爷爷身上,他枝繁叶茂,参天耸立。榕树爷爷也很关心我,不让我被风吹着,被雨淋着,我一直很满足,很珍惜我拥有的一切。
可是,有一天,一切都变了。我外出觅食回来,老远就听见巨大的机器轰鸣声,然后我看见许多人拿着斧头、锯木刀,开着机器,朝着我们的森林横冲直撞,花草在他们的践踏下纷纷死去,树木在他们的下轰然倒地,来不及逃跑或根本跑不掉的动物们被碾成了肉泥,有的被捉进了铁笼。森林里顿时响起了一片悲惨的呼喊声,但人类听不见,他们依然我行我素,我突然想起了我的榕树爷爷。我赶紧飞到榕树爷爷那里,一看,惊呆了!榕树爷爷已经快被机器锯成了两半,看见我来了,勉强抬起他苍老的头颅,饱含着热泪,对我喊道:“孩子,赶快逃啊!这里已容不下我们了,你去寻找你新的家吧。”我噙着眼泪带着无可奈何、伤心欲绝的心情离开了我生活多年的家,再见了!亲爱的榕树爷爷;再见了!温暖的小窝;再见了!熟悉的伙伴;再见了!这片带给我幸福快乐的森林……我飞到了另一座山头,急忙去找大树,我要盖一个又大又宽敞的窝,开始全新的生活,还会有很多的朋友,我在心里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这时一声枪响,紧接着我的腿部一阵巨痛,我从树上摔了下来,原来我被子弹射中了。我看见两个猎人带着一只面目狰狞的狗向我扑来,我忍着痛挣扎着站了起来,扇动着翅膀飞走了。隐约的,我听见一个猎人在喊:“可惜了,这么少见的鸟儿,竟然让它跑了!”于是,我知道了,这里也不是我可以生存的家。我继续漫无目的地到处寻找属于我的家。忽然,我看到远处有几团黑烟上升,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去瞧瞧。于是我小心翼翼的飞到那儿,仰头一看,一个巨大的烟囱,正肆无忌惮地向外喷吐着浓浓的黑烟,那黑色烟雾迷糊了我的双眼,也使我无法呼吸。于是,挣扎着飞走了,一边飞一边抱怨:“人类怎么敢把那种有毒的东西释放出来。”我望着灰蒙蒙的天空,那快被浓烟吞噬了的天空。我叹了口气,准备去找小河,来清洗我漆黑的身子。
来到小河边,我不由得吓一跳,我洁白的羽毛,已变成了恶心的灰黑色。再看看往日清澈的小河,上面漂着五颜六色各种各样的垃圾,河水浑浊不堪。小河的另一端涌进一股股肮脏的废水,原来,小河的上游是一家化工厂。我哽咽着,想起人类可恶的行为和他们自私、丑陋的容貌。看看他们把地球妈妈伤害成什么样了!一颗晶莹的泪珠滴在翅膀上。我伤心极了。这时,天空下起了雨,犹如我此时悲伤心情。我躺在雨坑里,清洗身子,沐浴着雨露甘霖,享受大自然带给我唯一的安慰和勇气。但我决不放弃希望,继续寻找我的家。
我擦了擦泪水,来到一个美丽的公园,看见这里的动植物都很快乐、很高兴还很满足。她们哪里知道,我们曾经美丽、幸福、自由的大家园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成千上万的同胞正遭受前所未有的苦难。这时,我听见一群人在闲聊,好像在说什么北京有一个美丽的“鸟巢”。于是,我带着无比兴奋和激动的心情连夜赶路,动身飞往梦中的“鸟巢”,经过几天几夜的长途跋涉、餐风露宿,终于飞到了北京。远远地就看到一个巨大的鸟窝。我猜想,这里一定是我们鸟类的天堂。我飞近“鸟巢”边,突然听到震耳欲聋的锣鼓声、响彻云霄的烟花鞭炮声和人类欢呼的呐喊声,同时看到五彩缤纷的氢气球和一群雪白雪白的和平鸽飞上天空。我惊呆了,原来这里在举行。这里是人类的赛场,不是我们鸟类的天堂。而我们的天堂又在哪里……突然一幅大大的红色标语突然飘进我的视野,“科技奥运,绿色奥运;同一个地球,我们拥有同一个家”。原来人类还没有完全忘记我们,知道人类、鸟类与大自然本应是和谐共存的,都属同一个地球。我的眼里又多了一份坚定。
不知不觉,我流浪了多少个日夜,羽毛日渐丰满。我已成为一只勇敢、坚强的鸟。我也慢慢地看到人类正努力改善我们生活的家园——他们的生存环境:黑烟少了,废物废水少了,河水也渐渐清澈了,周围的动植物越来越多了。我还听说:“上海世博会为世界打开了一扇人与人、人与资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窗口。各国领导人在一起协商洽谈,共同研发低碳材料。”听到这里,我的嘴角浮现出甜美的笑容,我的眼里充满着无尽的希望。
我终于知道,明天我会在哪里……
郑振铎最后一课与都德的最后一课有哪些不同之处
第7课 《最后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2、简介课文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执行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3、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课上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4、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幼稚、怕提问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什么?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幼稚.
*“又出了什么事啦?”设置悬念,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明确: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
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说明了什么?
平时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学生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结合课后练习二找
出有关语句.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课后练习二:
1、 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2、 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3、 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4、 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阶段.——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5、板书设计: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下课(和结局) 悲愤、懂事
心理
第二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3、 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 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
*指导朗读: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
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形成板书: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深情、悲痛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思索、内疚
下课(和结局) 悲愤、懂事 沉思、悲愤
心理 肖像、动作、语言
3、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 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 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 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4、 解题: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明确: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5、 拓展阅读:
(1) 导入: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尤为强烈.中华民族也曾承受铁蹄的践踏,我们也不妨来看看当时所受的这种煎熬.我们来阅读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本侵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一段文字.
(2)《四世同堂》简介:
是一部反映在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时都能体验到的由于入侵者的入侵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折磨.
(3)比较《最后一课》与《四世同堂》片段:
《最后一课》 《四世同堂》片段
作家 都德(法国) 老舍()
背景 普法战争 战争
事件 阿尔萨斯沦陷后最后一堂法语课 北平军占领后的第一堂课
中心 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人物 师生(学生眼中看老师) 师生(老师眼中看学生)
人称 第一人称 第三人称
描写
方法 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写作
手法 烘托 烘托
(烘托:通过环境描写、气氛渲染,多侧面表现主要人物、中心事件的一种写作手法.)
6、布置作业:
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
教后记:爱国主义教育是这一课的主旨.这篇课文一小佛郎士的口吻,叙述了法国阿尔萨斯地区遭受普军侵占以后,师生上最后一课法语课的情景.短暂的最后一课,使我们深切感受到法国人在失去土地时的悲愤、沉痛的心情.这时一篇充满活力的文章,很能够贴近学生的心灵.
7最后一课
都德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文学常识,创作背景
2.整体把握小说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和爱国主题
教学设计
一、普法战争介绍和作者介绍
二、让学生认真细致默读课文一遍.不受任何限制没有压力的自由阅读,能产生鲜活丰富的感受
三、漫谈阅读感受.自由阅读的基础上自由发言结合个人的经验阅历阐发自己的感受和困惑.
四、整理归纳:1.就小说的阅读方法给予一些指导,情节,人物,环境是小说的情节的三要素.2.分析小说从情节入手,于是梳理情节的三部分.3.人物分析可采用课前课后比较的方法.如小弗郎士先前由稚气贪玩不爱学习,但最后一课使他产生深深的自责和懊悔,产生亡国的痛苦,敬爱老师,憎恨侵略者,爱国情感得以升华.4.小说中小弗郎士和韩麦尔,他们谁是小说主人公?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余味无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通过语言、服饰、表情、行动、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思想事情的写法.
2.质疑探究,品味小说重要词句.
3.比较阅读延伸提高.
教学设计:
一、在第一课时初读基础上来深入品读,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
1.重点品读有关韩麦尔先生的语段,为什么今天穿上了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领结,戴着绣边的小黑丝帽?
2.划出关于韩麦尔先生深情的语言,悲愤的心情、神态、无畏的动作描写的句子并细品味.
3.结合练习三,通过改变视角的丰富对这一人物的理解.
4.讨论谁是主人公的问题,照应第一课时
二、探究品味小说语言和细节描写
1.如何理解第四段中“又出了什么事啦”这句话?写出了动荡时代战乱频仍变故迭起,人心惶惶,预示了将要发生一件大事.
2.“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比喻什么?有什么深刻含义?
3.韩麦尔为什么发给学生写着“法兰西”“阿尔萨斯”的新字帖?
4.作品中两次出现普鲁士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鸽子咕咕叫等细节都有庄严的意义,要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去品析.
三、延伸与提高
1.同样是表现爱国情感的,都德的《最后一课》与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在内容上的表现有什么不同?都德《最后一课》以热爱祖国语言来表现爱国情感,郑振铎的《最后一课》通过随时准备反抗敌人的侵略来表现爱国情感的.
2.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再比较发现两文的不同点.如,人称不同,一个从孩子视角观察描写;一个从大学教师的视角描写
《最后一课》题目相同但“课”的时间长短不一,概念不同.一个是语法课、习字课、历史课、拼读课四节课的集合,从早晨到中午“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共半天时间.
而郑振铎的“课”一堂课不到,因为“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立即停课”.
四、总结全文并表情朗读.
五、作业 1.练习二,三 2.小练笔:谈谈你对祖国语言的新认识
为什么大人不允许孩子养仓鼠
作为一个养过仓鼠的经验人士,自认为还是很有发言权的。虽然说仓鼠看上去温顺可爱,与我们传统印象当中,偷食稻米的家鼠不同,但是它们实际是比较凶残的。我最开始饲养一只小仓鼠的时候,感觉它是那种萌萌哒,又很讨喜的角色,考虑只有一个老鼠在鼠棚里面住着比较孤独,就又去花鸟市场帮它找了一个小伙伴回家。一开始两只老鼠相安无事,偶尔还会在一起嬉笑打闹,可是仅仅过去了三天,因为我临时出差一天,忘记添加食物了,两只仓鼠竟然为了抢食,互相斗殴致死,一个手臂被咬的快断了,一个牙齿断了半截……看着这血腥的一幕,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真的太残忍了。而且我一个朋友曾经养的仓鼠,仓鼠妈妈竟然将小仓鼠宝宝吃掉了……试想作为一个成年人,看着眼前乖巧的两只小动物,因为抢食导致的死亡,都难以接受,作为孩子,他们的世界是那么的美好和单纯,不应该过早的接触这种负面的影响,毕竟他们的认知还不完善,会给心理留下阴影的。从这个角度出发,父母可以选择兔子、狗或者小猫,这类相对攻击性弱的小动物陪伴孩子。其次,对于大龄的孩子而言,他们的日常学业比较忙,而仓鼠虽然自己比较爱干净,但也依然需要成人帮助清扫和搭理,例如每天都要清洗消毒呈水壶,更换盛水壶中的饮水,如果喝了不干净的水,仓鼠娇气,会拉肚子或者死掉;仓鼠的简易厕所每日要清理,否则会散发出异味,滋生细菌;还需要注意,不能够一次性的撤换仓鼠窝里的木屑等,避免没有熟悉味道,仓鼠产生不安紧张的情绪,也会生病;仓鼠的食物可以购买现成包装好的食物,要悉心关注食量,培养仓鼠不挑食的好习惯……总之,仓鼠的抵抗力很弱,照顾它的任务看着简单,真正实践之后,会觉得甚是麻烦,需要一定的细心、爱心和毅力,作为父母,深知这其中的道理,自然希望孩子能够以学业为重,避免因为一时的兴趣爱好,耽误了课业学习。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鼠科类动物给大家的感觉是携带细菌的、不卫生的,即使仓鼠相对其他鼠类,已经完全是家养型的小宠物,作为家长依然是不放心的,万一孩子在与之玩耍的过程中,不小心被咬伤,治疗也比较麻烦。从安全角度,大多数的家长会选择保护孩子不受伤害。
西伯利亚对俄罗斯到底有多重要
西伯利亚对俄罗斯非常重要。普京大帝说过一句话:俄罗斯有很多土地,没有一寸是多余的。俄罗斯国土面积1700万平方公里,欧洲国土部分不足500万平方公里。俄罗斯失去西伯利亚意味着什么,一旦俄罗斯失去西伯利亚,那么整个俄罗斯的强大将彻底终结,一方面俄罗斯将沦为三流强国,难以产生世界影响力。西伯利亚所蕴藏的各种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西伯利亚森林资源非常丰富,西西伯利亚平原还是俄罗斯重要的粮仓。一个西伯利亚,面积就达1322万平方公里,面积之大超过除俄罗斯之外的任何一个国家的面积,让人垂涎不止。西伯利亚是俄罗斯的战略纵深。近代以来,俄罗斯的历次战争表面,俄罗斯欧洲部分很容易失去,而西伯利亚却是任何力量也无法打败的浩瀚海洋。一旦俄罗斯失去西伯利亚,那么国家将凄惨无比。北约一旦攻打俄罗斯,俄罗斯欧洲部分多是平坦的平原,难以阻挡。俄罗斯在东西伯利亚部署的核导弹,能让美国忌惮三分。西伯利亚(俄语:Сибирь;英语:Siberia)是北亚地区的一片广阔地带,西起乌拉尔山脉,东至杰日尼奥夫角,北临北冰洋,西南抵哈萨克斯坦中北部山地,南至蒙古、外兴安岭,面积约1322万平方千米,方言俄语/阿尔泰语系语言/叶尼塞语系语言。西伯利亚绝大多数被俄罗斯控制,但是西南有一小块在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依据地形可分为三部分: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西伯利亚”意为“宁静之地”,名称源自蒙古语“西波尔”(泥土、泥泞的地方),古时西伯利亚就是一片泥泞的地方,住在这里的蒙古先民以地形为这个地方取了名字,当俄罗斯人来时,将此音译为“西伯利亚”,也有人认为“西伯利亚”之名源自鲜卑人。我重点聊聊勘镶在西伯利亚一颗璀璨的明珠--贝加尔湖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贝加尔湖就在东西伯利亚南部,伊尔库茨克州和布里亚和国境内。你知道贝加尔湖有多么?史上最伟大的诗仙--李白正是出生于贝加尔湖边上的碎,古籍记载把贝加尔湖有称为北海、柏海、小海、菊海、于尼陂、柏海儿湖、白哈尔湖等称。今天让人念念不忘的故土贝加尔湖,无数人向往的贝加尔湖,以此与分离。古代史书中最早明确记载贝加尔湖地区为《汉书·苏武传》。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苏武牧羊的故事就发生在贝加尔湖。作为出使西域的使者,苏武尽忠守节,在被匈奴扣押的19年中,他含辛茹苦,受尽折磨,宁死不屈。面对匈奴的威逼利诱他不屈服,面对北海恶劣的自然环境,他仍然不屈服。苏武始终忠于祖国,表现出了大义凛然的堂堂正气。他不辱使命而闻名于世,而苏武牧羊的故事也千古流传,并为后人仿效。看看今天能让人念念不忘的故土贝加尔湖有多。贝加尔湖总面积约31700平方千米,其总面积大约有3.15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达744米,最深处更是有1680米,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深的湖泊。如果我们把高大的泰山放入湖中的最深处,山顶距水面还有100米。贝加尔湖是第一大湖泊青海湖的7倍,或者相当于将两个北京市的面积全部灌满水。根据地理所网站公布的数据,包括咸水湖、淡水湖在内的所有湖泊,总蓄水量为700多立方千米。通过简单计算便可得知,贝加尔湖蓄水量居然是所有湖泊之和的33倍!数据令人瞠目结舌。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淡水储水量最大,深度最深的淡水湖。贝加尔湖约占地表不冻淡水资源总量的1/5。假设贝加尔湖是世界上唯一的水源,其水量也够50亿人用半个世纪。贝加尔湖形状狭长弯曲,如同一轮弯月镶嵌在欧亚大陆。所以又有“月亮湖”之称。拥有天量水资源的贝加尔湖,具有了许多类似海洋的特征,两侧悬崖峭壁高达500-1000米,如同海岸山脉。湖水经常掀起超过两人高的巨浪,以及暗流、潮汐、强风暴等等。淡水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之一。历史让人唏嘘,我们现在只能望“湖”兴叹。贝加尔湖畔犹如上天赐予人类的一个仙景,湖泊的景色相当的迷人,夏季无酷暑,是一个游玩避暑非常好的地方。我们要牢记历史,多么期待有那么一天,我们能在故土贝加尔湖能找到李白的诗篇,瞻仰他的故居。。。。。。大家怎么看?条友讨论,转发!
400年前的“天启大爆炸”造成2万人死伤,是怎么回事
天启大爆炸,有很多未解之谜,其中最令人疑惑的,就是“死、伤者皆裸”,比如一顶处在爆炸范围内的轿子,轿内女子衣服荡然无存,人却安然无恙。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五月初六,原本熙熙攘攘的京师街道上,一场横祸突如其来,先是自京城的东北方向,涌起一人多高的灰墙,紧接着就是一场惊天动地的爆炸声,如同天崩地裂一般,无数房屋开始坍塌。这就是被评为世界三大自然未解之谜之一的“天启大爆炸”,这场爆炸,波及范围达到了惊人的6500米,这个区域内,房屋化为齑粉,人和动物变成残尸从天而降,整个惨状使北京城恍如人间地狱。除了北京城的中心爆炸区域之外,周边的其他地区如通州、昌平等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最远处连蓟州(今天津蓟州区)都被震坏了几百间房屋,爆炸共造成死亡两万余人,受伤着以及各类财产损失无数。除此之外,还发生了不少诡异的事情,如一座重达5000斤的大石狮子,居然被甩飞500米之远,爆炸后天空中还升起一朵类似于核爆的蘑菇云,经久不散,最让人觉得不解的是,爆炸过后发现,无论死伤者,大多赤身,。关于这场爆炸的原因,在各类史料中是众说纷坛,但有一种认可程度较高的说法,认为是由于存放炸药的王恭厂是爆炸的主要原因,事实上这种说法也经不起推敲,因为火药不足以造成规模如此之大的爆炸,更有说法认为是非自然力量造成的,总之关于这场爆炸,其中尚有不少未解之谜。这场发生在天启六年春夏之交的大爆炸,来得很是突然。在当天上午,完全没有任何先兆的,不知从何处传来一声异响,然后就从京城的东北方向,涌起一道一人多高的灰墙,还没等人们反应过来,一声惊天动地的爆炸声就接踵而至,随即,无数房屋在爆炸声中坍塌不止。爆炸的范围,东起顺城门大街(宣武门内大街),西至平则门(阜成门),全长200米,宽6500米,在这个范围之内,几乎所有的房屋均遭到摧毁,爆炸声后,无数石块、木头以及任何动物的尸块从天而降。忽有声如吼,从东北方渐至京城西南角,灰气涌起,屋宇震荡。须臾,大震一声,天崩地塌,昏黑如夜,万事平沉。东自顺城门大街,北至刑部街,长三、四里,周围十三里,尽为齑粉。---《明季北略》城中一处仪仗队的象舍,也受到了损坏,受惊的大象奔逃而出,不少人因此被踩踏,加上不绝于耳的房屋倒塌声,让人们哭天喊地,发疯的往安全的城外跑去。爆炸中有不少处在爆炸中心的官员受伤或遇难,如工部尚书董可威双臂被折断,御史何廷枢、潘云翼两人连同一家老小,全部被“覆入土中”,还有宣府总兵杨大人一行七人,连人带马均瞬间没了踪影。与此同时,紫禁城中的人,也遭受了灭顶之灾,一处正在修建的宫殿上,因爆炸产生的震荡让两千多名工匠从高处跌落,死于非命,尚在襁褓中的太子朱慈炅也因受到惊吓而夭折。而我们的木匠皇帝朱由检,也就是天启帝,在爆炸发生时,他“深厚”的木匠知识,救了他一命。当时的天启帝,正在乾清宫吃早饭,还没等吃上几口,就感到大殿不断晃动,经常接触木匠活的他,一看这形势不对,知道这种晃动下,大殿恐怕要榻,饭都不吃了,飞奔而出,速度之快,就连内侍都追不上。正是他反应快了一点,才幸免于难,而身后的一个内侍,稍微慢了一点,就被掉下来的横梁砸了个脑瓜崩裂,当场身亡,那些服侍他用早膳的宫女,没一个活下来的。除了爆炸现场极为惨烈之外,在爆炸前和爆炸后,还发生了一系列堪称“诡异“的事件。爆炸发生前一年和当年,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干旱,并且在爆炸发生的五月,居然出现了霜降,本该炎热的天气,却“白露著树如垂棉,日中不散”,甚至在部分资料中,还记载爆炸发生前几个小时,地安门守门的内侍忽然听到有音乐之声,粗细之声交替,响了三遍方才停止。而在爆炸发生后,让人觉得疑惑的事情更多了,最令人惊奇的就是,几乎所有的死伤者,皆是不着寸缕,如前文提到的轿子内的女子,以及御史何廷枢的一个小妾等。这些人虽幸免于难,但衣服却荡然无存,一个在大街上因腿部被压住动弹不得的人,不一会功夫,就看到数十个妇女经过,用手、瓦片以及床单被褥来遮挡下身,匆匆跑过。还有就是,爆炸时产生的力量之大,令人匪夷所思,一座重5000斤的石狮子,生生的飞出500米之远,而许多大树,被连根拔起,飞到了远处的密云境内。爆炸后,天空中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宛如灵芝模样的云朵,不断翻滚,经久才散去。这次爆炸,给明朝的京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仅死亡人数,就达到了两万余人,受伤者更是不计其数,房屋倒塌那就更不用提了,基本上以爆炸点为中心,方圆数里之内,均夷为平地,另外,失踪者也是不在少数,据说在城中,有一个学馆,里面几十个学童连同先生,皆无踪影。那么这场惨剧究竟是因何原因造成的呢?史料上,对于这场爆炸,均有详细的记载,包括如《明实录·熹宗实录》、《国榷》、《酌中志》以及《帝京景物略》中都有记载,其中记载最为详尽的,就是相当于现在公报性质的《天变邸抄》。但在这些史料中,都是记载了这场爆炸发生的过程以及爆炸后各处的惨状,同时还有朝廷对于这场爆炸的反应,但对于爆炸的原因,却并没有太多描写,最多也就是一些推测而已。而对此猜测较多的,就是爆炸发生的起点,一个叫做王恭厂的地方。王恭厂的原址,位于北京内城的西南角,这里曾经是大明朝的重地,又叫做火药局,说白了,就是给朝廷制造火铳等武器的地方,另外也是存放火药的仓库。因为爆炸是自这里而起,所以,很多人认为爆炸的原因是由于火药被点燃,才发生了惨剧,但经过推敲,事情并非如此简单。首先就是王恭厂的火药存放量,根据史料记载和计算其产能,王恭厂作为明朝的军火总工厂,里面的黑火药存放量确实不少,大概有3000吨左右,虽然这个数量的黑火药被引爆,确实能造成巨大的破坏,但若是与天启大爆炸那种天崩地裂的情形对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其次就是王恭厂和紫禁城的距离,在明朝,为了安全起见,王恭厂的位置设置在距离紫禁城直线约2.5公里的地方,依照库存的黑火药所具有的能量,是不足以让紫禁城内受到很大的冲击的,但史料上都明确记载了天启帝受伤,皇城内损坏严重等情况,显然这不是那些黑火药能造成的。更何况,古代制造火药的技术,远不及现代,黑火药引爆后的能量,也肯定达不到现代标准,这就更不可能是因为这些黑火药而造成这种罕见的惨剧了。还有就是,爆炸后所形成的的爆炸区域,与王恭厂明显的不对称,偏向北部很多,如德胜门附近,包括密云、蓟州等地,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与本该是以王恭厂为中心的起爆点并不一致。最后就是一个细节,那座重达5000斤的石狮子,即便是王恭厂存放的火药在石狮子周围爆炸,也不足以让其硬是飞出去500米之远,这是那些炸药完全达不到的能量。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引起天启大爆炸的原因,并非是王恭厂的黑火药,反而另一种说法,认为是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天灾,更为靠谱一些,毕竟在明末清初那个时期,也就是15世纪到17世纪,是历史上公认的自然灾变期。早在大爆炸发生前,明朝各地就有不少记载有地质异变的奏疏和见闻,比如,很多人听到地下传来巨大的异响,天空中出现彩色的云朵等。同时,在很多相关的见闻中,都记载了爆炸开始后,地裂和平地突陷大坑,其中,地裂开的口子和大坑的宽度,均是十分巨大。“地裂一十三丈,平地陷二坑,深二丈许。”---《京师坊巷志稿》根据这种现象,结合现代各种地质灾害发生的情形,天启大爆炸与一场级数较高的地震十分相像,按照爆炸产生的破坏力,应该是一场6到8级的地震。也正是因为地震,才会造成王恭厂内存放的火药爆炸,可能是地震发生时伴随着大量的静电现象,或者是由于地震工人们慌乱不小心引燃,总之就是,王恭厂的火药,加剧了地震带来的后果。而石狮子会飞走,很有可能是,地震发生时,伴随有恐怖的,生生的将沉重的石狮子挪出几百米,这也是为何地震后,多处发现掉落下来的人体残块以及金银器皿和衣物等现象了。当然,这些也是根据史料进行相关的推测,历史上天启大爆炸究竟是因何发生,目前尚无定论,史料中也很少提及这场灾难的具体原因,甚至还有人推测,,而是蓄谋已久的人祸,但都没有合理的证据来支持这种说法。小结:天启大爆炸,一共造成死亡人数高达两万余人,让正值动荡不安的晚明,遭受了致命一击,其发生的原因目前为止众说纷坛,但较为可靠的就是地震之说,爆炸发生后,天启帝诚惶诚恐,为此还专门下了一道“罪己诏”,并拨银赈灾,但也无济于事,这场爆炸,让把持朝政的阉党与东林党再次起了尖锐的,间接地加速了明朝灭亡的速度,可以说,天启大爆炸,算是明朝灭亡的一个推手。